杜松子酒

你终于闪耀着了么?我旅途的终点。

欧洲杂记

随手瞎写


------------*♤♬♚*♟♝♢*♚♝***-----


法兰西的阳光与梧桐


2019.7.9



旅行是刷新自己的一帖清凉剂。


在徐志摩心里,巴黎是散发着肉欲的迷魂场,温柔乡,临走时心里还念念不忘。我和他的经历许是有很大的不同,夜色下的红磨坊,十五区,我是没有见到,但白天的巴黎,确是衣香鬓影,车马熙熙,像一场流动的盛宴,更是个永不停歇的名利场。



清晨,在斑驳的树影和阳光的缝隙间,看到了埃弗尔铁塔。顺着塞纳河一路向下,河边野餐的情侣,日光浴的小哥,练瑜伽的小团队,享受和挥霍着这无限的绿意与明媚阳光——不像是英国,晴天总是限量。凯旋门向北,香榭丽舍大街浮动着咖啡和可颂的香气。梧桐掩映着繁复的雕刻花纹,街角的小楼像高耸的路标,分出两条难以抉择的路。


如果站在巴黎大剧院的露台,可以将中心区的车水马龙尽收眼底。辽远的湛蓝天空下,那些巴洛克风格的建筑长久而静默的矗立着,日复一日,游人络绎不绝,行人行色匆匆。抱着百合的老妪不紧不慢,红唇的女郎裙裾飞扬。千百年来,这方土地赋予他们言语和气质,他们妆点这个国度以活力和灵魂。




第二日,卢浮宫。早起去排队,在等待的间隙,环顾一个尚在朦胧睡意中的Louvre。天空蓝的透彻,偶然可见几丝被扯散的,迷路的云。飞机轰鸣而过,在天际留下一道道白痕,规整的幕布上多了几道凌乱的笔划——倒是符合巴黎的艺术气息。


王宫三面笼罩环抱着广场,似与天穹试比高。大理石浮雕的圣母与耶稣,悲悯而漠然,俯视前来观摩的众生。透明的锥形金字塔像一座聚光体,尖角折射着光点,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馆藏令人叹为观止。除开蒙娜丽莎,其他可看的、有意思的实在数不胜数,为一幅画挤破头走马观花实在不值。中世纪的雕塑展最让我心醉,虽然并无多少艺术造诣,但站在白玉回廊沿阶而上,空旷的大殿随着层级在眼前展开,那些生动而有力、健美的人物静立在阳光下,光线透过屋顶和窗子在他们的脸颊、臂膀上留下明暗交织的线条光影,犹如误入阿尔忒弥斯的山林,偶见众神却不知其名,自然地对这些美好而神圣的艺术品心生崇敬。



卢浮宫内来自各国的奇珍异宝数不胜数,其中也展出了一些拿破仑收藏的中国瓷器,为其证明的是那一时代“中国热”现象。看完心里不免意难平:想当初盛世景象,中华也曾立于世界之巅,受万国来朝。以王维诗为证: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盛唐气象,唯我独尊的俾睨天下之感恍然浮现眼前。


而曾几何时,西洋之风吹遍中国。“崇洋媚外”之势愈加兴盛。国人在面对白种人时常有不自信之感,而国内的制度面对外国人时则屡开特权。为什么?因为之前被坚船利炮打怕过,在某种程度上,人总是对强者、对霸权有着天生的崇拜与臣服之感,要不得说钱与权本身就是魅力的象征。


一朝成为他人臣,百年难寻自由身。这个“自由”当然指的不是肉体的自由,而是在精神上一种无形的禁锢。因为这种文明曾经镇/压过,并试图驯化过我们,(个人看来,湾湾就是一个很好的被驯服的例子。以及HK。为何众多GD对大陆的政策激进反对却愿意放任英国干预其司/法/内/政?还是因为不够强,没有强大到让那些被发达国家的文化彻底浸染的人心甘情愿俯首称臣的地步。)潜移默化,自然把西方奉行为强大、先进、文明的象征。


我们常说要有文化自信,然而这种文化自信需得来源于对自己的了解,以及对世界的较为全面的认知。当人民对国家的文化底蕴有认同感、归属感,对民族文化的精神有自豪感,在面对纷繁复杂、灿若星河的世界文化融汇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面对不了解的人发出的赞美或诋毁时仍保持自己的立场,这种自信才算是骨子里的自信,而不是一句口号。


不附庸风雅,但有所追求;不目空一切,但有所骄傲;面对文化的融合与文明的冲撞,能够明确自己坚持什么,想要传承什么,而这种坚持和“相信”不会被外界的评价轻易动摇。可以拒绝,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不卑不亢,在平等沟通的前提下。



法国的房东Roland是一个很有趣的人。写诗,摄影,作词,办音乐会,没有他搞不来的艺术。一开始以为法国人都是有点傲慢加冷淡的,但和他的相处却让我为之改观。他很健谈,对艺术也很有自己的想法。艺术说到底不还是钱?梵高、让.雷阿诺等等诸多名家大作,都是在得到富豪或是贵族的赏识和资助才得以被人们发现。别人画的就不是艺术吗?当然不,只是他们缺少一个有钱的伯乐。


当今女王中意某个画家或者某一副作品,那么他会被冠以“皇室的欣赏”,继而,由此为开端,上流社会将会或真诚或恭维的加以赞美,由此自上而下蔓延到平民中,全社会都会以此奉为经典。到头来,原来大家追捧的不过是背后出资人的审美和品位罢了。每个物体,每一个被画笔或相机定格的瞬间,我们都可以称之为艺术,毕竟艺术是一件主观而抽象的事物,区别或许是在于它是否被大众认可,成为一种“流行趋势”。


我们聊了很多,从精神到物质,从教育到金钱观,这使我更深入的了解了法国,感受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思维的不同。聊到兴起,Roland开了一瓶红酒,我们在深夜的小客厅碰杯。在这座浪漫之都,和一位陌生人的“cheers”,那些缭绕着酒香的见闻与文化的碰撞的轻响,是旅途中,生命里,可遇而不可求的闪光印记。




卢浮宫的后花园像一片回忆之林。



那是一整片梧桐林,夏日的午后,微风不燥,阳光灿烂,树叶哗哗作响,坐在树下,看那条遥远的小路,看树影落在裙子上,浮光跃金,粼粼闪动。仿佛是梦里的场景,油画里的画面,让人心里不免伤感:这样的美好总是一瞬。梦里的光阴太稀有,消耗掉了就再也不会有了。




它们让我想到了很多年前,童年时在院子里捉蜻蜓、在屋里偷着看动画片的夏日时光;初中学生时代,和暗恋的男生发短信、一起上补习班,一起喝冰奶茶的7月盛夏;高中时大篇的习题、午后趴在窗台看天空一角,想象着未来不知不觉睡着了,醒来时不知身处何处,恍如隔世。夏天总是充满回忆,而我总是在想:这是我人生中最后一个暑假了。以后再也不会的有这样的时光.




因为我的学生时代永远结束了。








比利时. 布鲁塞尔一日


2019.7.12


布鲁塞尔和巴黎比起来就显得悠闲了许多,没有那么熙熙攘攘,少了豪车云集、高奢如林的商业街,多了几分自在和轻松。也许是因为周日,街上人不多,许多商店还没开门。尖顶的红砖小楼,华丽而肃穆的教堂,以及那些彩色的涂鸦和窄窄的小路——这里的柏油马路不太多,大多是石板铺就的小巷。我倒是成了巧克力博物馆的第一个访客。


整座城市弥漫着浓郁的可可香气,三步一家巧克力店,五步一家咖啡馆。百年品牌、皇室御用的巧克力随处可见,随便走进去一家,味道都毋庸置疑,热情的试吃和花样百出的巧克力种类更是让我挪不动腿,可惜眼大肚小,恨不能全都塞进口袋。


下午一边在旧城闲逛,一边去火车站的途中突然下起雨。赶紧跑到人家住宅的屋檐下。抬头,雨中是一帘浓重的绿——爬墙虎在两栋楼之前架了一扇绿意。雨声渐骤,噼噼啪啪打在石板路上,绿帘上水珠滚动,宛如编织进成串的水晶,风中摆动。



天空暗沉沉的,像一副未完成的素描底稿。对面楼的大婶打开窗户站在窗前看雨,我站在一隅屋檐下,看这个文艺的小城笼罩在雨幕中,忽然想起了那首《山外小楼夜听雨》。


在异国他乡,屋檐的花架下听一雨,也算是一种情趣。









荷兰. 阿姆斯特丹,海洛,赞丹风车村


7.13


荷兰是一个很神奇的国家:白天文艺清新,夜晚欲色颓糜。大麻、红灯区、安乐死、同性恋....很多我们眼中的“违禁品”在这里都是合法的。街上总是飘着一股大麻的气息:很神奇,不算是什么好的气味,但会莫名的猛吸一口空气。


自行车随处可见,它和鲜花,弯弯的河道,共同构成了一副美好的、想象中的欧洲小城的唯美画面。河道两旁的小酒馆总是坐满了人,河水静静的流淌,他们好像总有大把的时光来挥霍。



桑斯安斯风车村可以说是一个世外桃源。随处可见的牛羊,水草丰美的牧场,巨大的风车,老旧的作坊。纺线的婆婆,做橡木酒桶的大叔,烘焙屋里和苹果派一样甜美的小姐姐,雕刻木鞋的阿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这个村子中世纪的原貌。商业化的气息没有完全将它侵蚀,依稀可见“原生态”的天然的痕迹。


然而,在现在这个信息四通八达,数据网络覆盖一切的社会,哪里还有什么真正的桃花源呢?



入侵它,改造它,再“复原”它,自欺欺人而已。







评论(2)

热度(5)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